LP眼中的投资圣经:GP须提升管理水平
来源: | 作者:eaimc12 | 发布时间: 2018-09-21 | 3974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江水暖鸭先知”。钱荒募资难,对于有子弹的政府引导基金而言,恰恰是一个机遇。

政府引导基金三大关键词:规范化、防风险、专业化

资管新规下,募资难,行业再现寒冬


强监管,规范化,让投资回归本源


唯有真正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才能应对行业大浪淘沙


LP考察GP看重合规性和专业化,同时强调机构化程度


政府引导基金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如何形成良好互动?在不同诉求中寻找结合点?


防风险,重团队,团队与策略匹配


机构投资人选择GP更看重专注、专业


 

“投资管理-机构投资者与机构有限合伙人”讨论专场嘉宾:


车  鸣  南京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动平衡资本 董事长


李潇逸  成都天府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副总经理


申少军  深圳创新投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总部 总经理


周  萌  元新母基金合伙人兼总经理


钟霄鹏  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从左至右:钟霄鹏、车鸣、李潇逸、申少军、周萌)

 

强监管,规范化,让投资回归本源

唯有真正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才能应对行业大浪淘沙

 

车鸣:

 

现在的形势跟过去确实不一样。过去大资管的环境下,显著特点是钱多,现在强监管下,去表外产能,去套利红利,带来的显著变化是钱少了。

 

首先,金融机构的钱出不来,资金池没了。

 

第二,政府的钱在债务控制的情况下也少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难以为继,说起来数字很大但实际到位的却很少。

 

第三,国有企业的钱少,贷不到款。

 

第四,民间的资本也少了,P2P暴利进而打击非法集资的情况下,很多集资手段也难以为继。

 

钱少了以后,给市场带来最大的变化我认为就是两难,一个是募资难,一个是退出难。这在眼前是比较紧迫的,两难也导致了两极分化,现在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过去不专心不专一做投资的机构,在资本寒冬,我认为不是饿死就要冻死。另外大概10%到20%,过去比较专心专一做投资的机构,在我看来是不差钱的。整个行业来讲是让投资回归本源。

 

李潇逸:

 

关于资管新规对环境的影响,对我们来说是有一些,但总体影响不大,反而有些点是比较好的,比如资管新规有一个规定不允许多层嵌套,对合格投资者的要求,对关联交易,对利益输送,这一系列的细则和加强监管的措施,实际上从我个人经历10年母基金的创业经验来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现在协会也好,监管部门也好,把它明文化,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在谈判条款上更多的底气,总的来说规范是好事。

 

资管新规是2007年《企业法》、2014年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成立两个重要事件之后,改革监管规范的又一次延伸,只不过做得更细,协会也在不断的完善,监管条例也被不断修订,总的来说是好事,因为有了制度和规范措施,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申少军:

 

这个话题大家其实已经争论很久,主要在讨论目前资管新规下,我们股权投资机构,怎么去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怎样进一步发展?我正好看到一组数据,可以把我们现在的股权投资环境和美国相比,是什么样的状态,然后再分析资管新规对我们的影响和应对的措施,大家心里就更有底了。

 

截止2017年底,在美国注册的私募基金数量是2997家,管理的资金规模是12.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现在大概是2.3万家私募基金机构,资金规模是12.6亿人民币。机构数量我们将近是美国的8倍,但所管理资金的规模,美国却将近是我们的7倍,这表明国内机构数量很多,但管理规模很小。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借鉴美国经济100多年的私募股权投资历史来看,资金会越来越向头部GP集中。资管新规出台以后,会对整个资产管理进行重新的梳理,原来是拿固定收益,不是按照净值管理,所有的风险由资产管理者进行承担,现在开始进入到中高风险、中高收益的情况,如果从这两方面仔细分析的话,就会看到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给出的建议,就是要苦练内功,走专业化之路,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干这行是否真的可以为投资者换来收益。

 

其次我也呼吁一下,过去某些行业的头部GP,在社会募资的时候,动辄上千倍上百倍的收益,由此我们面临的税收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自己感受到对中小企业、对中国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最好的抓手,就是通过股权投资,实实在在投入到实体经济里面去,通过实体经济真正的成长性使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收益,我觉得这块是投资的圣经。投资者真正的收益是来源于企业成长的收益,这样的逻辑下我们要呼吁政府加大对行业扶持的力度,然后减少税收,行业复苏以后,这样的举措会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于资管新规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就是真正提高我们的投资管理水平,真正扶持一批优秀的企业,使他们成长,我们进而获得更好的收益,获得投资者长期的跟踪与关注。

 

周萌:

 

资管新规的出台,包括整个行业的一个强监管趋势,可能会大浪淘沙,淘汰一批比较散户化的GP及基金管理机构,这个从长远来看,是对行业有好处的

 

对于资管新规,我认为监管者主要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对投资者适当性的加强管理,另外一个就是希望从监管层面,对我们整个行业,起到一个降杠杆的作用。这两个举措加起来,可能会导致一个良性的趋势,即我们的资产价格目前虚高的趋势,将来会有所抑制,一旦资产价格停止虚高,对我们GP投资和机构合伙人投资来说,都是有利的。如果要扩展到机构合伙人的层面,资管新规和强监管从长远来看,实际上也是一个有利的方向,大浪淘沙过程中,只会留下专业化的、能够符合规范和监管要求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专业化的投资机构。这样对我们机构投资者募投管退也是有益的,这个市场还是希望有一些专业化的投资人作为市场的主导,而不是散户的资金。

 

钟霄鹏:

 

讲到募资难,几个原因,包括以往像上市公司这样的LP,受制于二级市场的下行、股权质押,影响了一些大股东的资金,而以往银行的理财资金,也由于资管新规影响出不来,至于其他通道的资金表面上看不是银行资金,但最后都归到银行资金出不来,造成整个大环境募资难。

 

反过来看,募资难对政府引导基金来说又是一个机遇。从去年11月份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前,应该说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已经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机构开始把募资的主要渠道,转向国有企业、政府引导基金这一类的相对稳定、也希望能够尽快投出去的资金,这样的趋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开始显现,今年的感受就更为明显,很多大牌的GP和机构都希望主动来做一些募资。

 

另外在人才这一块,现在二级市场也在减速,整个投行业务,包括并购重组,相对来说也不太好做,很多原先投行的一些人才,也在往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涌过来,这种情况下,我感觉对政府引导基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尽快与头部GP建立联系

 

我认为资管新规的目的不是货币的紧缩,而是为了防范风险促进资管回归本源。现在从整个资金链来看,资金面可能会有一个宽松的过程,再加上二级市场虽然比较低迷,但总体而言也已经是一个低位,所以对机构投资人,我感觉是迎来了一个机遇期,当然也是一个不会太长的窗口期。

 

防风险,重团队

LP考察GP看重合规性和专业化,同时强调机构化程度

 

车鸣:

 

在风险控制方面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们集团既是LP又是GP,不仅管理着七八个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还管理着天使、VC、PE和产业基金,这些基金的规模大概在260多亿,所以我们既了解LP的想法,也了解GP的想法,既了解政府在想什么,也了解投资圈的人在想什么。

 

中国的LP很多,但有一些不够专业,跟他们所投资的GP一样不够专业,这是普遍问题。作为机构投资者或者说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我认为要控制好风险,首先要控制欲望,有所求有所不求才可以控制风险。我们在管理政府引导基金的时候,有的地方政府提出引导基金的诉求,既要赚钱又要解决应该由政府解决的天使投资问题,同时又要招商引资,既要投资收益又要有决策权,既要结果又要过程控制,最后LP和GP不欢而散,或者有些地方的引导基金根本就花不出去。我认为这个钱花不出去,你就错过了发展的机遇,是政府引导基金没有发挥引导职能,也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第二,作为机构投资者,我觉得要选好GP,现在的GP是多而不专。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很多,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看下来,真正做投资的,能够把投资做好的GP并不是很多,所以说你作为机构投资人必须要选择好的GP,要看过往的业绩,以及现有的实力,结合企业文化来综合考察。

 

第三,我觉得对GP投资以后,要有一个过程风险控制,定期对其投资绩效进行一些评估,包括比较大牌或者说比较知名的机构。

 

 

李潇逸:

 

从大环境来说,我们觉得现在有三高(多):第一是资金多、机构多;第二是估值比较高;第三是稍微好一点的机构(企业)融资频率比较高。这是发展过热的表现,所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思路主要还是防风险。

 

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刚成立的时候,投了四五家老牌GP,这些GP成立的周期大概是七八年以上;第二个阶段是投了一些新锐VC和人。目前阶段我们主要看一些专项的行业基金,比如生物医药、大健康、TMT、金融科技、教育、半导体以及内容产业的基金,我们认为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处在防风险抗风险的阶段,你有什么措施或者什么想法来控制和防范风险。比如我们现在主动去把视角调到专业的行业基金上来,希望我们选的GP和基金管理人对所处的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们自己可以调节投资决策并拥有对风险的判断和把握,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风险,也有可能更好地抓住投资机会。

 

而在合同条款上,我们坚持规范化的运作,规范化的投后跟踪,协会的所有规定,我们都是要求GP必须遵守的。除此之外我们对关联人士,关联交易,都把控得比较细,综合下来,基金管理人如果有能力、有意愿、有动力在这个规范化的环境下运作,那么我们相信最后出来的结果和逻辑,会是非常正确的。

 

申少军:

 

我们作为政府出资平台,类似FOF的运作,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的母基金。如果我们看一看做FOF这个范围内的统计数据,英国有一家做投资的研究机构指出,大概25年的时间段,15%左右的头部FOF收益率超过了15%,大概收益的终值是15到30%之间,意味着头部的母基金基本上是比较好的。然后大概有25%左右的最底部的FOF,它们的收益率是负8%到正6%之间,收益率是不太好的。所以这一结论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说FOF做得比较好的话,可以很好地对冲资管新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第一个。

 

第二,之前有一个美国做产业投资的资深专家给出过一个数据,在美国做VC和PE真正赚钱的只占25%左右,剩下的都在亏钱。美国那些投了谷歌和亚马逊的头部GP的确很赚钱,但是也有大量的GP在亏钱,而我们在国内的这种做PE和VC,因为我做了19年,确确实实能感受到我们跟境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做投资跟中国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着眼点,我们做投资,做资管新规,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实体经济上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选择GP,其实我们自己的思路相对比较清晰,第一选择优秀的头部GP,第二就是白马选完了还是要选黑马,那些从头部GP里面整体出来的团队,往往非常容易取得成功,他们把管理要素、风控要素、人脉资源重新去做,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团队我们会高度关注。

 

其次,类似李开复出来做的创新工场,如果你很有意识地去培养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或者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出来创业,去做一些专业化的基金,我们也会非常支持。

 

另外,过去在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比如说四大行的资产管理部门,过去做过上万亿资产配置的人,他们出来创业,我们也会去支持。前提是一定要跟某些产业联系在一起。

 

而一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在垄断一个行业的时候,也需要通过资本的驱动孵化新的产业,或者加深自己在产业链的深度,这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我们也会特别关注。

 

最后,其实我们觉得中国更加开放,我们的经济才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走出去,包括国家的一些大的发展战略,都是通过广泛的开放和广泛的合作,这块我们也希望积极的从美国和英国及以色列,寻找他们当地比较好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他们的视角寻找中国的商业机会,然后通过他们的资源,引进一些比较好的成功项目,到中国来落地。

 

对于新基金的运作,第一要看领头的管理合伙人,我会考察这个平台领导者的背景、资历、经历和他的情怀,以及世界关,三观不合确确实实做投资很难。

 

第二要看制度和规则,要有一个相对制衡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可以做得更长远一点。

 

第三还要看团队,要进行组合搭配,一定要有专业管理的人才,要有风控人才,团队要进行搭配。

 

第四还要有很好的社会资源,因为在中国很多事情,没有强有力的社会资源很难走得扎实,这是我对于GP团队最看重的几个要素。

 

周萌:

 

从监管宏观层面来看,什么样的GP和投资是不太好做的?第一个就是热钱大量涌入导致价格虚高的子行业、子领域,这是肯定不能踩进去的,此外还有根据国情来看,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子行业,是不能进的。

 

至于投什么样的项目和GP,要从LP的具体情况来看,比如对于政府引导基金来说,可能政府引导产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需求,至于投什么样的行业和领域,筛选什么样的GP,要跟地方情况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挂钩。

 

在符合以上需求和不踩“坑”的情况下,我觉得在强监管的趋势下,一个GP的合规能力,包括基金运作、管理、机构设置的几个机构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政府出资的机构投资者在看一个GP的时候,会特别注重他们是不是已经有资产管理规模,因为这些资产管理规模,说明这个基金在运营和合规上是有经验的,尤其是现在监管趋势下,一个GP是否有能力接受这种合规性的尽调,是否能顺应监管机构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其实是机构投资人看重的一个大方向。

 

钟霄鹏:

 

在风控层面,我们对投后管理是比较看重的。我们的投后管理是一种主动型的投后管理,有三个点,主动性、专业性和高效性。作为LP你要参与到GP的投后管理当中去,是去帮忙不添乱,给GP提供服务,帮GP把关。

 

到具体的项目投资上,一个方面虽然说政府引导基金有一定的投资压力,政府希望尽快把资金落地,促进产业的发展,但也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要顺应经济周期的整体形势。

 

另一方面,不要去盲目追明星项目,不要盲目去追Pre-IPO项目,这往往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对尽调没有充分做完的明星项目要慎重,要设计多维的保障措施来把握风控,在现在的环境之下,这点很重要。

 

政府引导基金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如何形成良好互动?

在不同诉求中寻找结合点

 

 

周萌:

 

政府引导基金相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投资者,诉求肯定有一些差别。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是为了地方产业升级起到引导作用,而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像银行、保险,最注重的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

 

在双方的诉求可能不太一致的情况下,如何来共同合作配置基金?实际上,地方政府和银行合作做基金的案例还是比较多的,从客观角度来看,他们肯定是找到了一些诉求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需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可能还是要看当地的发展需求。

 

车鸣:

 

过去的政府资产和其他机构投资担保的方式现在行不通了,在目前情况下,对于政府资产和机构资产的合作配资,政府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就是政府究竟干什么?

 

对一些早期项目的投资,我认为政府就应该先市场一步,引导内需,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不能指望社会资本冲在前面,也不应与社会资本携手共进,当然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社会资本也不会跟你携手共进做天使投资。

 

而对于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产业基金,以及综合性的大项目、基础性项目,我认为政府应该让市场先行一步,发挥市场筛选项目的作用,政府再跟进,做一些好的政策,然后一起把项目做起来,但是千万不能跑在社会资本前面。

 

我认为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就形成了一个是政府资产和机构投资者的良好互动。

 

申少军:

 

可以换一个新的思路,每个政府在当地设立引导基金时都希望把优秀GP引到当地去,具体如何更有效率地实现?大家彼此如何加强合作共赢?现在的深圳确实有资本聚集、人才聚集的特性,真正往外扩张时,有资本外溢的效应,所以应加强政府引导基金之间的合作。我觉得这个空间也是巨大的,并且这个事情做好了,可能比引导资金跟金融机构的合作更有意义。

 

规范运作,团队与策略匹配

机构投资人选择GP看重专注、专业

 

李潇逸:

 

我们选择GP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首先,一定是比较专业的,其投资策略与团队是比较匹配的,有了这些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支基金的回报是一个正的预期,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强调GP团队与我们之间的互动。大家要有交流,要有经常的沟通,信息透明与公开,像很多美元基金其实很优秀,但因为与我们的交流不够充分,可能也没办法达成合作。

 

第三,要求GP是规范运作的


团队和策略相匹配,规范运作,以及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因为我们的诉求除了财富回报之外,还有地方产业政策引导,只有双方充分交流,才能把政府潜在的诉求,通过GP来达成,通过双方的互动,促进产业引进和落地。

 

申少军:


我们的标准比较简单,大家可以去网上,把“2015年深圳引导基金指南搜一下看一看,剩下的就进入到评审环节了。

 

周萌:


从国资或者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GP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机构化程度是不是够高。通常对这个标准的筛选有一个指标AUM(资产管理规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一个GP凭借自身的运营能力,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合规化,这个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关注方向。


在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之上,再看是不是符合我们战略投资的要求和标准,是不是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从财务投资者的角度而言,是不是能帮助我们赚到不错的回报。

 

车鸣:


我们的口号是“专注投资,不止于投资”,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在专业性和增值服务方面能够做好。

 

钟霄鹏:

 

我们希望GP专注、专业,也希望我们能发掘出在行业里经营多年的GP,找到真正能够准确把握和发觉企业价值的GP,通过大家共同合作,携手度过寒冬,尽快迎来春天。

 

(注:张晓冬综合整理自“埃曼哲论坛夏季高峰会” ,未经嘉宾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