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因下的股权投资方法论——汉富资本合伙人陈俊宇专访
来源: | 作者:CLPA张晓冬 | 发布时间: 2018-10-10 | 406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未来,各类GP之间的关系,更多还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是排他;
——LP投GP与GP投项目的投资逻辑、数学模型、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差别较大,LP千万不要越过红线;
——大多数的投资人,内心都是怀揣着一种人文情怀,通过投资这样一个效率工具去改变世界、改变社会。

——未来,各类GP之间的关系,更多还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是排他;
——LP投GP与GP投项目的投资逻辑、数学模型、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差别较大,LP千万不要越过红线;
——大多数的投资人,内心都是怀揣着一种人文情怀,通过投资这样一个效率工具去改变世界、改变社会。

汉富资本合伙人 陈俊宇


对于刚刚斩获CLPA“2017-2018年度最佳70后风险投资家”称号的风云人物,又是极富文艺情怀、创投行业小说《中国投资人》的作者,同时也是汉富资本合伙人的陈俊宇来说,其职业生涯经历了九鼎投资、KPCB,再到如今的汉富资本。巧合的是,这也恰恰顺应了某行业人士总结出的,从外资火爆,到本土势力崛起,再到各类机构控股VC/PE诞生,所谓“中国GP发展的三个阶段”。

陈俊宇自己也谈到,从时间标尺上看,其职业生涯与行业演变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规律”,而今天的汉富资本,探索出的或许正是一条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

产融联动——科技投资方法论

在相继投资了云知声、蔚来汽车、柔宇科技等明星项目后,特别注重科技导向型商业模式和科技驱动型行业,关注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已然成了当下汉富资本的投资风格,以及投资策略的主要方向。


关于发掘优质项目的“秘诀”,陈俊宇坦言,“不少好项目是主动找到我们的”,他认为这跟汉富本身的金融基因有密切关系。正因为背后有金融服务团队,除了给被投企业提供常见的投后服务之外,汉富还可以帮助创业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利用金融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陈俊宇举例他投过的“快塑网”便是如此。“他们平台上有很多’大B’、‘小B’的周期性资金需求,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可以挖掘的金融资产。我们在股权投资之后,还为平台上的小B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共赢。他们平台本身没有金融和风控能力,但他们把‘小B’的金融资产挖掘出来一起合作,我们再上去嫁接风控。这种项目就非常欢迎我们这样背景的公司,即把股权投资和金融服务同时嫁接,真正做到产融联动。”

当然,陈俊宇还提到,好项目的来源同样离不开品牌、影响力,以及GP合伙人自己的行业人脉与口碑。他表示,就像“十几年的老中医”一样,只要你一直在这张牌桌上,并且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及口碑,只要有机会,别人就会想到你。所以一个好的GP最终是需要靠经验和口碑去不断地积累朋友、圈层和资源,最后越老越香。

“现在投资不再像过去非得‘打着灯笼去找’,比如说科技的某一类方向,哪个领域,其实都有一个生态圈层。比如说人工智能,无论是AI视觉还是语音?都逃不开这个生态圈,清华系?港大系?科大系?这个生态圈的创业项目只要你投了一个,一连串就都知道了,而且哪个项目好坏,哪个团队强弱,圈子里一打听都非常清楚。总之现在投资不再像过去那么信息不对称。”陈俊宇谈到。

关于抢项目及竞争,陈俊宇则认为,金融的竞争与制造产品或销售商品的市场竞争不一样。金融行业,尤其股权投资行业,应该是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很多好项目需要大量的钱,而且大家需要相互背书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投中好项目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我们特别欢迎合投,毕竟大家拥有不同的背景,比如红杉、IDG们的优势是中早期创业家的创业辅导,这些机构的辅导能力很强,不足是未必能为企业提供债权类金融服务,而我们恰好具备更全面的金融优势。再加上CVC,比如BAT互联网企业投项目,他们更具备强大的互联网流量优势,引无数创业英雄尽折腰。所以大家各有优势,更多的是结合,不是排他。”陈俊宇谈到。

解读LP走向台前新趋势——LP/GP应专业分工

伴随资管新规,GP募资难所面临的新一轮资本寒冬,LP纷纷走向台前,甚至在2018年下半年,LP取代GP成为各类投资活动的主角,且愈演愈烈。那么LP真的有可能取代GP的市场角色吗?LP与GP之间的定位边界,真的不再明显了吗?


对此,陈俊宇认为,在行业活动中把LP推向前台,其实是活动组织者在募资难的大环境下,吸引GP眼球的一个手段。虽然有些LP确实有试图往前的趋势,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太明智的。

陈俊宇将自己这一观点的依据归纳为专业分工,“其实西方社会的金融,包括华尔街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专业分工。即保证每个领域有最专业的人去做最专业的事情,才能把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成本降到最低,代理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这是一个基本的金融逻辑。”

陈俊宇表示,他可以理解LP“往前做”的这种冲动,其原因无外乎是LP们感觉GP投的项目回报率不高,还不如自己投,但实际上这一想法一旦付诸实践,LP们的收益率可能会更低,陷入另外一个泥潭。

“我们最近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就是很多LP、FOF去投一些一线的基金。其背后的逻辑是,我投一些一线基金,这些基金就会把项目资源开放给我。底牌都看了我还搞不定吗?GP已经从一千个项目里挑了十个项目给我,我还挑不出两个好项目吗?可结果发现,最终选择跟投的那两个项目,收益却是十个项目里最差的。LP最后会发现,投项目的逻辑并非他设想的那样,底牌都看到了为什么还蒙不对?这主要就是部分LP、FOF专业能力的边界不清造成的。”

陈俊宇强调,LP投GP与GP投项目的投资逻辑、数学模型、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在美国,其实LP的圈层与GP非常泾渭分明,他们有很清晰的游戏规则,LP千万不要越过这个红线。即便是有LP想涉足直投业务,他们也会设置独立GP团队,独立决策。

“LP如果再分散精力去研究GP投项目的事情,第一,你没有GP专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第二,你最后投资效果也不好,可能会自己打脸。其实有些基金已经吃到亏了,未来,我觉得不成熟的LP,还会继续经历市场和时间的教育。”陈俊宇进一步谈到。

投资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背后——投资是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

与一般的投资行业从业者不同,身为《中国投资人》的作者,陈俊宇总是被人看作具备投资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不过陈俊宇自己却表示,“其实我们做投资这行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人文情怀,我只不过是很普通的一个。”


“做VC,去追逐科技创新,你会发现最终大家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科技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文的美好,科技进步、提升效率,就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能够解放双手,减少低端重复劳动的工作,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情。比如我们说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要解放那种高重复高劳动性的工作,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做创造性的事情。”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心怀着一种人文的情怀,用投资这样一个效率工具去改变世界、改变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科学、高效、人文、美好。我们达成这样改变的方式就是去寻找一批又一批胸怀天下的创业公司,无论是让效率提升还是让生活更美好,希望这些创业公司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这样的公司一定也会走得更远、更好、更伟大。”陈俊宇表示。